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已成為幫助高風險家庭實現優生優育的關鍵手段。PGT技術細分為PGT-A、PGT-M、PGT-SR三大類,分別針對不同遺傳問題。

PGT-A(胚胎植入前非整倍體篩查)
核心功能:篩查胚胎染色體數目異常(非整倍體),如21號染色體三體(唐氏綜合征)、18號染色體三體(愛德華氏綜合征)等。
技術演變:原稱PGS(胚胎植入前遺傳學篩查),2017年后統一為PGT-A。
檢測方法:采用新一代測序技術(NGS)或微陣列技術,全面分析23對染色體數目。
PGT-M(胚胎植入前單基因病檢測)
核心功能:檢測單基因遺傳病,如囊性纖維化、地中海貧血、血友病等,阻斷致病基因傳遞。
技術演變:原屬PGD(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范疇,現歸為PGT-M。
檢測方法:通過家系基因比對和單細胞擴增技術,針對特定致病位點定制檢測方案。
PGT-SR(胚胎植入前染色體結構異常檢測)
核心功能:識別染色體結構異常(如平衡易位、羅氏易位、倒位),降低流產或畸形兒風險。
適用場景:夫妻一方攜帶染色體結構異常,或曾有因結構異常導致的反復流產史。
技術難點:需區分完全正常胚胎與平衡攜帶型胚胎(后者雖健康但可能遺傳異常)。
檢測類型核心適應癥典型人群
PGT-A染色體數目異常高齡女性(≥35歲)、反復移植失敗、反復流產、男性嚴重少弱精癥
PGT-M單基因遺傳病家族性遺傳病攜帶者(如亨廷頓舞蹈癥)、已生育過單基因病患兒夫婦
PGT-SR染色體結構異常平衡易位/羅氏易位攜帶者、反復流產且絨毛檢測提示結構異常
數據支持:
PGT-A可使高齡女性(38-42歲)活產率從35%提升至55%。
PGT-M可阻斷超過500種單基因病,如脊髓性肌萎縮癥(SMA)阻斷率達99%。
PGT-SR使平衡易位攜帶者的活產率從20%提升至65%。
通用流程:
促排卵與胚胎培養:獲取囊胚(5-6天)后,活檢滋養層細胞(未來發育為胎盤,不損傷胎兒)。
檢測與移植:3-7天內完成基因分析,篩選健康胚胎冷凍或移植。
技術差異:
PGT-A:檢測通量高,可批量篩查染色體數目,但無法識別結構異常或單基因病。
PGT-M:需提前設計家系特異性探針,檢測周期較長(約1-3個月)。
PGT-SR:需結合染色體斷裂點分析,技術難度較高。
局限性:
無法檢測多基因病(如自閉癥)或環境因素導致的異常。
存在約2%-5%的假陰性/假陽性率,需結合產前診斷(如羊水穿刺)。
明確遺傳風險:
有家族遺傳病史:優先選擇PGT-M。
高齡或反復流產:首選PGT-A。
染色體結構異常:必須進行PGT-SR。
經濟與時間成本:
費用對比:PGT-A(約2-3萬元)< PGT-SR(約4-5萬元)< PGT-M(約5-8萬元)。
時間成本:PGT-M需額外1-3個月設計檢測方案。
隨著基因編輯(如CRISPR)與人工智能結合,PGT技術正朝著預測性檢測和胚胎修復方向發展:
擴展性攜帶者篩查(ECS):孕前檢測夫妻雙方數百種隱性遺傳病,提前規劃PGT-M方案。
胚胎染色體嵌合體評估:通過AI算法預測嵌合型胚胎的發育潛能,減少胚胎浪費。
PGT-A、PGT-M、PGT-SR分別針對染色體數目、單基因病和結構異常,是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的核心分支。選擇時需綜合遺傳背景、生育史和經濟條件,并在專業生殖中心完成檢測。通過科學干預,90%以上遺傳風險家庭可實現健康生育。
微信掃一掃
咨詢客服
微信客服二維碼
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