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孕是自然與科學的雙重饋贈,但并非每對夫妻都能輕松迎來“好孕”。面對備孕中的等待與焦慮,何時該主動出擊尋求醫學幫助?本文結合生殖醫學權威指南與臨床數據,從年齡、病史到檢查項目,為你厘清就醫時機與科學備孕策略。

根據WHO定義,規律性生活(每周2-3次)且未避孕1年未孕,即可診斷為不孕癥。此時建議夫妻雙方同步檢查,因為約30%的不孕癥由男方因素導致。但需注意:若存在月經紊亂、盆腔手術史等問題,即使未滿1年也應提前排查。
卵巢儲備功能在35歲后斷崖式下降,40歲女性自然妊娠率不足5%。因此:
? 35-39歲:備孕6個月未孕,需立即評估卵巢功能(AMH檢測)及子宮環境。
? 40歲以上:建議備孕前直接進行生育力評估,縮短試錯周期。
以下人群應跳過“試孕期”,直接制定醫學備孕方案:
1. 女性病史:
? 宮外孕、子宮內膜異位癥、多囊卵巢綜合征
? 反復流產(≥2次)或子宮手術史(肌瘤剔除、宮腔粘連分離)
2. 男性異常:
? 精液常規異常(精子濃度<1500萬/ml,活力<32%)
? 精索靜脈曲張、睪丸外傷或隱睪史
月經周期<21天或>35天、經量過少/過多,提示排卵障礙或內分泌異常:
? 初診時間:月經第2-4天查性激素六項,同步監測卵泡發育。
? 檢查重點:甲狀腺功能、抗苗勒管激素(AMH)、胰島素抵抗篩查。
女性必查清單
| 檢查項目 | 最佳時間 | 核心意義 | 
|---|---|---|
| 性激素六項 | 月經第2-4天抽血 6 7 | 評估卵巢儲備與內分泌平衡 | 
| 輸卵管造影 | 月經干凈后3-7天 6 7 | 排查堵塞/粘連(占不孕40%) | 
| 宮腔鏡 | 非經期 | 診斷息肉、粘連等宮腔病變 | 
| AMH檢測 | 任何時期抽血 1 5 | 量化卵巢儲備功能 | 
男性必查清單
? 精液分析:禁欲2-7天后檢測,重復2-3次更準確
? 精子DNA碎片率:DFI>15%提示生育風險
? 生殖激素檢測:睪酮、FSH異常提示睪丸功能障礙
1. 盲目依賴排卵試紙
試紙僅監測LH激素峰,但約20%女性存在卵泡黃素化(排卵障礙)需B超確診。
2. 過度禁欲“養精蓄銳”
精子儲存超過7天會老化死亡,建議每周排精2-3次保持活力。
3. 迷信偏方“調理體質”
多囊卵巢、輸卵管堵塞等器質性問題需醫學干預,中藥調理僅輔助改善癥狀。
生育是場與時間的賽跑,尤其是高齡與特殊病史人群。建議備孕前3個月進行基礎檢查(如精液分析、AMH檢測),制定個性化方案。記住:醫學的價值不僅是治療,更是幫你抓住稍縱即逝的生育機會。
 
						微信掃一掃
咨詢客服 微信客服二維碼
微信客服二維碼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