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宮內膜炎是子宮內膜持續慢性感染性疾病,大多沒有腹痛、發熱、白帶多等明顯癥狀,但卻影響生育,容易導致不孕、反復移植失敗和流產。那么,在試管嬰兒治療中有慢性子宮內膜炎還能移植嗎?
什么是慢性內膜炎?
慢性子宮內膜炎是一種以子宮內膜間質區漿細胞(ESPC)浸潤為特征的非特異性慢性盆腔炎性疾病,通常無明顯癥狀或僅表現為盆腔疼痛、異常子宮出血、白帶增多等輕微癥狀。目前,慢性子宮內膜炎的診斷在國內外并無統一標準,但子宮內膜組織切片中發現漿細胞仍是診斷慢性子宮內膜炎的金標準。

慢性子宮內膜炎能移植嗎?
近年來,多項研究顯示慢性子宮內膜炎與復發性流產(RSA)、反復種植失敗(RIF)等有關。
在不孕癥女性中,慢性子宮內膜炎的患病率為2.8%~56.8%;反復胚胎種植失敗的女性中,慢性子宮內膜炎患病率為14%~67.5%。
以前醫學對子宮的認識為無菌環境,所以考慮妊娠失敗因素的時候幾乎很少考慮子宮炎癥因素。
隨著醫學的深入研究,內膜有菌已經成為共識,慢性子宮內膜炎可能是一種被臨床嚴重低估和忽視的婦科疾病。
在試管嬰兒治療中,女方患有慢性子宮內膜炎的情況下移植,會影響到移植的成功率。
慢性子宮內膜炎影響胚胎種植的原因
影響子宮內膜蛻膜化
子宮內膜受雌激素、孕激素調節而呈現周期性變化。雌激素能夠通過上調多種激素依賴性蛋白促進子宮內膜增殖,孕激素主要協同雌激素促進子宮內膜向分泌型轉化,雌孕激素通過與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結合促進子宮內膜基質細胞增殖分化的蛻膜化過程。
有研究報道表明,慢性子宮內膜炎可能通過ER、PR的異常表達減弱子宮內膜基質細胞對孕激素的反應性,促進子宮內膜增殖潛能而抑制其分化潛能,影響蛻膜化的發生,對胚胎植入產生不利影響。
免疫細胞表達異常
正常狀態下B淋巴細胞主要分布在子宮內膜基底層,而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有大量漿細胞積聚于子宮內膜間質區,以及子宮內膜腺體腔內。研究表明,局部浸潤的漿細胞誘導局部免疫應答,產生過量的免疫球蛋白Ig亞類,其可能不利于胚胎著床。
慢性子宮內膜炎狀態下,子宮內膜分泌的細胞因子等表達異常,表現為促炎因子分泌增多、抗炎因子分泌降低,影響子宮內膜細胞的增殖與凋亡,導致母-胎界面的免疫平衡被打破,同時對胚胎產生細胞毒作用,影響胚胎植入過程。
子宮內膜容受性降低
慢性子宮內膜炎可能使子宮內膜腺體被炎癥破壞導致腺體反應低下,MMPs表達下降,子宮內膜容受性降低,影響胚胎植入過程。
其他
研究顯示,復發性流產合并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妊娠期均存在絨毛膜低血流灌注和無血管化的現象,提示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可能會出現絨毛血管分化障礙,影響胎盤血流灌注,從而導致早期妊娠的丟失。
慢性子宮內膜炎的治療方案
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治療是慢性子宮內膜炎的國內外主張的主要治療方案。有研究表明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經抗生素治療后能夠明顯改善自然受孕及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結局。
子宮內膜機械性刺激
目前多數研究認為子宮內膜機械性刺激可以作為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的一種治療方案,提高臨床妊娠率,主要包括子宮內膜搔刮術和宮腔鏡檢查。
子宮內膜機械性刺激的機制可能是宮腔鏡檢查能發現子宮內膜微小病變,如局部炎性病灶、息肉、不規則增生的內膜等,子宮內膜搔刮術能刮除這些微小病灶,同時對子宮內膜血管生成有促進作用,提高子宮內膜血流量,刺激細胞因子和生長激素的產生,促進子宮內膜蛻膜化,從而有利于胚胎著床,其在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中的治療是否有效仍需要進行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
宮腔灌注
宮腔灌注是將集落刺激因子(G-CSF)、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富血小板血漿(PRP)、生長激素、抗生素注射入子宮腔內作用于子宮內膜,常見于RIF、RSA、薄型子宮內膜或宮腔粘連患者用以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的治療方法。
宮腔灌注抗生素和地塞米松直接作用于病損部位,改善宮腔微環境,清除ESPC,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目前有研究推測宮腔灌注對RIF合并慢性子宮內膜炎的患者而言是有效治療方法。目前,國外已有3例持續性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經宮腔灌注抗生素后治愈且成功妊娠的報道,但仍需要擴大樣本進一步研究宮腔灌注對持續性慢性子宮內膜炎是否有效。
下一篇:做試管嬰兒為什么要查性激素六項?
微信掃一掃
咨詢客服
微信客服二維碼
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