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卵子是健康孕育的重要根基,也是實現好孕優生的前提。而卵子是由卵巢內的原始卵泡逐漸發育形成,只有卵泡發育成熟且功能健全時,才能排出優質健康的卵子。反之,如果卵泡發育不良,則極有可能出現排卵障礙或排出的卵子質量不佳,影響女性的正常生育能力。那么,卵泡發育不良怎么辦,能否去泰國做試管?
卵泡發育不良怎么辦?
導致卵泡發育不良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下丘腦-垂體功能異常、卵巢疾病(多囊卵巢綜合癥、卵巢早衰、卵巢巧克力囊腫)、內分泌紊亂、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心理壓力過大等,都會直接影響女性卵泡發育。

當女性出現卵泡發育不良的情況,建議及時前往醫院進行全面檢查,找出病因并進行針對性診療,切不可盲目使用促排卵藥物。因為強行使用促排藥物,極易加重病情導致不孕,即便受孕成功,也很有可能出現胎停、流產等不良情況。
同時,卵泡發育不良的女性應注重身體機能的調養,比如日常生活中禁煙禁酒、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進行有氧運動半小時以上,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改善內分泌;調整心理狀態,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放松心情、舒緩壓力;飲食上,可多吃草莓、藍莓等抗氧化的水果,多食高蛋白、高纖維、易消化的食物,以及補充多種維生素、葉酸和DHA,有利于提高卵子質量。
此外,女性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每天服用400-600毫克的輔酶Q10,養護卵巢以及增加卵泡中線粒體的數量、改善線粒體的質量,提升“三磷酸腺苷”的含量,當卵子有了足夠的“能量”,染色體狀態會更加平穩,降低卵子減數分裂時發生染色體異常的概率,有助于健康卵子的形成。
卵泡發育不良可試管嬰兒完成夢想
孕育寶寶需要健康的精子、卵子和良好的子宮環境三者完美配合才能順利完成這一受孕規律,但是卵泡發育不良的女性在備孕到生育之間則會遇到一定的阻礙,因不能正常排卵或排出的卵子質量不佳,不僅讓她們飽嘗不孕苦果,甚至有的女性即便是借助試管嬰兒也都未能受孕。
針對卵泡發育不良的情況,這種情況在不孕女性中特別多見,不孕率達27%,且病因復雜多樣,唯有根據不同因素、不同癥狀制定的試管方案,方能解決不孕難題,提高受孕率。
Ⅰ 卵泡發育不良的三大表現
①排卵遲緩:這種情況主要是下丘腦、垂體問題引起,包括高泌乳素血癥、垂體泌乳素瘤等疾病致使泌乳素水平升高,從而抑制排卵;再者,過度減肥、精神壓力過大等也會導致內分泌紊亂(如FSH、LH水平異常),進而影響卵泡發育和正常排卵。
②無卵泡發育:無卵泡發育以卵巢早衰患者較為常見,一是卵巢內的基礎卵泡已經耗竭;二是雖有原始卵泡,但卵巢功能反應不良,對促性腺激素無反應,造成卵泡不發育,僅僅在很小的水平。
③無優勢卵泡排出:此類患者要么是卵泡不能發育成熟,要么是卵泡長而不破,例如: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癥的女性,卵巢內有多個小卵泡發育,但不成熟,直徑往往小于18mm;而卵泡長而不破是卵泡發育成熟但不破裂,無法排卵,即未破裂卵泡黃素化綜合征。另外,卵泡發育不圓,表現為橢圓形甚至“棗核型”,則無受精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卵泡發育不良強行在短期內使用促排卵藥可達到排卵目的,但單純藥物促排的自然受孕率并不樂觀,或卵子發育不成熟不能正常受孕。另外,排出的卵子質量不好無法保障胎兒健康,容易出現流產、死胎等情況。
因此,建議通過試管嬰兒科學促排卵以及第三代試管篩查技術完成生育夢。
Ⅱ 獲取優質卵子的三大步驟
對于卵泡發育不良的患者,怎樣在確保身體安全的前提下通過藥物促排獲得多顆優質成熟的卵子,這是試管好孕的關鍵。泰國試管助孕的科學促排卵流程是:
①藥物促排卵
通過前期身體檢查后,助孕師會根據女性的年齡、身高、體重、卵巢情況等因素制定促排方案,直到身體達到理想促排條件后才會讓其服用促排藥物。如果女性卵子質量不佳,會建議試管前先服用輔酶Q10來調養卵巢功能,提高卵子質量。
②實時監測卵泡發育
促排期間分多次進行驗血和陰超檢查,以準確掌握卵泡發育成熟情況和及時調整藥量。B超監測下,可觀察卵泡是否正常生長發育、卵泡個數、大小。而激素水平也可間接提示卵子質量,卵泡發育成熟時(直徑>18mm),平均每個卵泡的血清E2約為1100~1600pmol/L,若E2與卵泡直徑不符,可能提示卵泡發育不良。
③取卵
當1~2個卵泡≥18mm,2~3個≥17mm時注射破卵針,于35小時后取卵,既能獲取多個成熟度較好的卵子,又不會徒增疼痛感。
卵泡的發育是一個不間斷的生長過程,資料顯示可分為原始卵泡、初級卵泡、次級卵泡和成熟卵泡。初級和次級的卵泡被合稱為生長卵泡。而生長卵泡并不是一個月經周期就可以完成,而是比較漫長的過程,需要幾個月經周期才能完成。就好比男性精子的生長需要90天的時間是一個道理。因此,我們備孕要從培養基礎卵泡開始,合理調理基礎卵泡。卵泡長到16mm開始,一般會以每日2mm的速度生長,再經過2-3天左右,會發育成為成熟卵泡,并在LH的促進下,排出卵子。
上一篇:試管嬰兒促排效果不理想怎么辦?
微信掃一掃
咨詢客服
微信客服二維碼
關注微信公眾號